隕石,也稱“隕星”,指流星體從行星際空間穿越過大氣層而隕落到行星、衛(wèi)星或小行星表面后殘存的固態(tài)天然物體。
太空中的流星體以極高的速度通過大氣層,其產生的高溫足以熔融其表面,同時燃燒并發(fā)出強光。如果它們的體積較小,穿越大氣層時就燃燒完了,就是流星;如果它們的體積較大(直徑約10米以上),穿越大氣層后還有一部分沒燃燒完,殘留的部分落在地面上,就是隕石。
流星體進入大氣層前的體積越大,下落過程中伴隨產生的現(xiàn)象就越強烈。目前認為,幾乎所有的隕石都來源于小行星帶。小行星帶是位于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,聚集有無數(shù)小天體的區(qū)域。當小行星之間的碰撞改變了彼此的軌道,或者碰撞產生了碎片時,它們就會離開原有軌道,有些飛向地球,落在地球表面,成為隕石。
根據(jù)其成分,隕石大致可以分為三類:一類是與地球上的巖石外觀和成分都很相似的石隕石,一類是含有一部分鐵的石鐵隕石,一類是以鐵為主要成分的鐵隕石(也稱為隕鐵)。